《检察日报》2025年10月13日最特写刊登
全国人大代表,今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 葛炳灶
2023年11月23日,葛炳灶(左)受邀参加金华市婺城区检察院人大代表联络点揭牌仪式。
智能化生产车间里,随着每15秒一个汽车轮毂的下线,电子大屏上的全球订单数据也实时更新着。作为“掌舵人”,全国人大代表,今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今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葛炳灶穿行其间,指尖轻抚过刚下线的产品,如同一位老船长查验他经年驾驭的航船。
“30多年了,只有看过才踏实。”身着工作服的葛炳灶告诉记者。虽然已经63岁,但葛炳灶至今仍保持着“早上六点半巡视车间,晚上十点休息,节假日和周末也不休息”的习惯。
从一线技术员,到驾驭“轮毂王国”的企业家,再到心系司法救助的“群众代言人”,每一次角色的升华,都源自他对“实业报国”初心的坚守和对民生福祉的承诺:“车间里流淌的是汗水,人民大会堂流淌的是民心。”
淬火成钢
从技术员到掌门人
在浙江金华的制造业热土上,厂房林立的工业园区见证着中国实体经济的脉动。
作为土生土长的金华人,葛炳灶自幼浸润在这片以“百工之乡”著称的沃土中,对机械制造的热爱早已融入血脉。
1983年,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的他,怀揣着“实业报国”的理想,走进金华车圈厂(今飞集团前身),成为一名普通技术员。
当年的大学生非常“金贵”,葛炳灶一进厂便成为重点培养对象,派他到管理岗位就职,但葛炳灶拒绝了,反而主动要求去车间一线,与工人一起摸爬滚打。
“要做就做最懂生产的技术员”,这句朴素的誓言,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他也为此拼搏着。炎炎夏日,他穿着被汗水浸湿的工装,和一线工人们一同在生产线旁忙碌;寒冬深夜,他蹲在生产线旁记录设备运行数据,手冻得通红却依然坚持。
从技术员到技术科长,再到分管生产的副厂长,葛炳灶仅用十年时间走完了基层历练之路。1998年企业改制时,他临危受命接掌濒临破产的今飞集团。面对500万元巨额亏损和银行催贷压力,他在职工大会上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年内企业没有重生,我主动辞职!”此后一年间,他全力以赴,牢牢将技改和管理“两手抓”,终将企业扭亏为盈。
“最难熬的日子当数2005年决策建设汽车轮毂生产线时。”葛炳灶至今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若想建设该生产线,必须投入2.3亿元,这相当于企业全年利润的3倍,风险巨大。他毅然顶住董事会的一片反对声,带着团队走访十多家车企,调研市场需求,最终力排众议,建成了生产线。
事实证明,葛炳灶的决策是正确的,企业越做越大。2017年,今飞凯达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标志着企业从传统制造迈向了智能化制造。新起点新征程,站在崭新的智能化车间里,葛炳灶感慨道:“这就是中国制造的进步!”
从手工操作到智能制造,从单一车圈到全球领先的轮毂制造商,葛炳灶用四十余年时间亲历并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今的今飞集团为大众、福特、标致、现代等三十余家知名厂商配套,产品远销北美、欧洲、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今飞”牌铝合金车轮产品和商标也分别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并相继获得“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中国汽车零部件车轮行业龙头企业”等殊荣。
“实业就像炼钢,需要千度高温的淬炼,才能成就国之重器。”葛炳灶说。
深耕实业
为制造业与民生福祉鼓与呼
常年与机器为伴、与工人为伍,葛炳灶不仅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更深知实体经济的困境与劳动者的期盼。2023年,肩负着广大制造业企业和职工的期望,葛炳灶走进人民大会堂,开启了他的履职生涯。
从车间到人民大会堂,身份变了,但他对制造业的深厚情感不变。他坚信,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为此,履职伊始,他便深入中小制造企业、行业协会开展座谈,走访车间一线,倾听普通工人的心声。
源于对一线企业和员工的体察,他的建言大多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和民生保障展开。
作为扎根制造业数十年的全国人大代表,葛炳灶始终秉持双重使命:既要带领企业勇立潮头,以创新驱动发展;又要深入基层倾听民声,用心用情履职尽责。这位从车间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正以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实践,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面对“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命题,葛炳灶感触颇深。十年前,他就带领团队开启今飞集团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在他的推动下,企业引入“未来工厂”理念,2021年建成省级“未来工厂”,次年又打造金华首个全链接智慧工厂。
如今,在今飞凯达轮毂的智能车间,机械臂精准作业、传送带有序运转、数据实时呈现,这套智能化系统让人均生产率提升139%,万元产值成本下降10%。“我们要把人才从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注于技术创新。”葛炳灶说。
“人大代表履职要扎根一线,既要‘眼睛看’,更要‘深度思’。”葛炳灶这样说,也这样做。过去一年,他提交了13件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如“扩大汽车改装范围”“取消一刀切式禁限摩令”“加快产业链培育”“支持企业赴东南亚投资”等。另外还有8件关乎民生实事的议案。
在调研中,他还特别关注到司法救助工作,指出要推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让法治温暖直达民心。与此同时,他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参与千团联千村建设,在多所学校设立奖学金,并捐资1000万元成立慈善基金。
“作为制造业代表,我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也要做民生福祉的守护者。”这位始终保持着创业初心的企业家代表,正以实干精神书写着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生动篇章。
凝聚合力
搭建多元救助连心桥
尽管企业事务繁重,葛炳灶仍坚持抽身参与检察机关的司法救助工作。“如果遇上难题,随时可来找我。”日前,在走访唐氏综合征少女小吴一家时,葛炳灶话不多,但那份贴心却传递出了浓浓暖意。
除了细致询问生活困难,临走前,葛炳灶还悄悄自费为小吴家添置了书桌和生活物资。他的低调温情,一如他在车间里抚过轮毂的专注——实业家的严谨与人大代表的温情,在此刻悄然交融。
葛炳灶不仅关注物质帮扶,更在意受助者的长远发展。在跟进被侵害少女笑笑的救助案例时,葛炳灶发现单纯的资金救助难以弥合心理创伤。他建议检察机关将部分救助金用于心理疏导和入学衔接,帮助笑笑逐步重返校园。
“司法救助不是给一笔钱就结束了,而要像车间师傅打磨轮毂一样,需要耐心和精准,才能让生命重新发光。”这句源于车间实践的形象比喻,道出了他对司法救助深层次的理解。
在参与金华市婺城区检察院“婺里花开”困难妇女司法救助工作站活动时,葛炳灶注意到2024年该站救助的77人中,有21人获得了社会力量延伸帮扶。“‘司法救助+多元救助’就像智能制造中的协同生产线,只有各环节无缝衔接,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他表示。
更让他触动的是检察机关推动救助模式从“被动受理”到“主动发现”的转变。婺城区检察院推出的“五步工作法”和“1+N”多元帮扶机制,2024年已帮助8名未成年被害人走出心理阴霾,20余名困难妇女获得职业技能培训。“这就像我们从制造转向‘智造’,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理念革新。”葛炳灶感慨道。
基于扎实调研,他表示,未来将提出完善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的建议,呼吁更多企业参与共建“救助生态圈”。在他看来,这座连接检察机关与民生的桥梁,既需要司法的刚性支撑,也需要社会的柔性温度。正如他四十年来坚守的信念:“车间里锻造的是产品,人民大会堂凝聚的是民心,而司法救助守护的,是每个人公平感受温暖的权利。”